软体机器人凭借弹性材料(如硅胶、水凝胶)在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上优势显著,能穿越复杂地形(如废墟、陡坡)。然而,其结构强度弱和运动轨迹低效(依赖开放曲线路径)两大缺陷,导致速度慢、摩擦大,严重限制实际应用。传统气动驱动虽能实现爬行,却难以兼顾速度与精度。如何让软体机器人“刚柔并济”?近日,美国塔夫茨大学等研究团队以"Arc-heating actuated active-morphing insect robots"为题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相关研究,为微型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。
仿生灵感:从马蹄运动到四连杆设计
“自然是最好的工程师”研究团队观察到四足动物(如马)行走时,足端轨迹呈反向D形:
平直段(支撑相):足部贴地后拖,减少地面作用力;
弧形段(摆动相):足部离地前摆;这种闭曲线轨迹高效节能,但软体材料难以精确复现。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经典四连杆机构,通过多材料3D打印技术,将生物运动转化为机械设计。
三大创新突破
1. 多材料融合打印技术
材料配方:采用三种邵氏硬度TPU材料(75D硬骨架/95A过渡层/85A软关节);
接口革命:对比直连、燕尾榫、指接三种接口,发现燕尾榫与指接抗拉强度提升4倍,彻底解决分层问题;
工艺升级:多喷头热熔沉积(FDM)技术实现一体化打印,关节与连杆硬度梯度化设计。
2. 刚柔并济的仿生结构
关节软化:关节采用85A超软TPU模拟生物屈伸;
连杆强化:75D高硬度TPU确保结构稳定性;
无栓设计:摒弃传统金属插销,利用材料柔性实现转动,重量减轻40%。
3. 闭环控制系统
集成磁编码器与定制电路板;
独立控制四条腿的步态(以对角小跑步态为主);
实时调整足端轨迹,适应沙地、岩石等复杂地形。
性能突破
极端环境测试:整车碾压后,机器人凭借弹性形变完全恢复原状;刚性对照版则彻底碎裂。
图片解析
应用场景:从实验室走向现实
灾难救援:在碎石、泥土环境中稳定行走
野外勘探:攀爬陡坡岩石,穿越沙地
工业检测:适应管道、狭窄空间等非结构化环境
人机协作:柔性机身保障人机交互安全
未来展望:突破与挑战
电子系统柔性化:当前刚性电路板限制形变能力,需开发嵌入式柔性电路
极端环境适应:TPU材料耐温性有限(玻璃化转变温度约80℃),亟待新材料
水下应用:电机防水处理后可拓展至水域探测
人工智能融合:结合视觉传感器实现自适应步态切换
通过融合经典机构学与多材料打印,让软体机器人同时拥有螳螂的灵活性与甲虫的坚固性。这项研究不仅解决了软体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矛盾,更以桌面级3D打印的低成本方案,为未来机器人定制化打开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