类人智能的最后一公里:具身智能现状、挑战与未来
发布日期:2025-07-08 

7月3日,AI智算技术专家陈鑫主讲的《类人智能的最后一公里:具身智能现状、挑战与未来》主题讲座圆满落幕。讲座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炙手可热的前沿方向——具身智能(Embodied AI),深入探讨了其作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(AGI)关键路径的核心地位与未来发展蓝图。

讲座核心内容

具身智能:AGI的关键路径

陈鑫老师指出真正的“类人智能”必须拥有“具身”能力。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让机器像人类一样,通过多模态感知(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)理解环境,并基于理解进行实时决策和物理交互,实现从被动执行指令到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跨越。他强调,具身智能与多模态学习密不可分,是多模态信息在物理世界中的具象化应用与闭环验证。

当前技术现状与代表性进展

陈鑫老师系统梳理了当前具身智能的主流技术范式:

端到端 (E2E) vs 规划-执行 (Plan & Execute): 对比了直接感知-动作映射与分层决策规划的优缺点。

L1-L2 能力边界: 当前技术主要集中在基础物体抓取、操作(L1)和简单的多步骤任务协作(L2),更高阶的通用能力仍在探索中。

标杆案例与框架: 介绍了国内外具身智能领域的代表性机器人系统、仿真环境与开源框架(如GraspVLA、GO-1、pi0.5等),展示了当前技术能达到的高度。

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五级路线图

陈鑫老师讲解了的 L1-L5通用具身智能发展路线图,清晰描绘了从专用到通用的演进路径:

L1 (感知响应): 单一物体抓取、放置。

L2 (目标驱动): 执行结构化多步骤任务(如“取放”组合)。

L3 (任务驱动): 在非结构化动态环境中完成复杂任务(如应对干扰)。

L4 (幻化能力): 能通过少量演示或自然语言指令学习新技能。

L5 (通用具身智能): 具备类人水平的自主认知、规划与物理交互能力。

硬件和人力资源: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具身智能的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,尤其是在高端领域,但在终端应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。在人力资源方面,低端领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。

L3+突破的四大关键瓶颈

陈鑫老师深入剖析了L3+突破的四大关键瓶颈:

模态不足:传感信息有限且融合不充分,难以全面理解复杂环境。

认知缺失:缺乏对物理规律、因果关系、社会常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推理能力。

响应延迟:感知-决策-执行闭环延迟难以满足动态环境实时交互需求。

泛化困难:在陌生环境、新物体或扰动下表现急剧下降。

面向L3+的未来模型与训练范式

陈鑫老师深入探讨了面向L3+的未来模型与训练范式,重点关注了感知融合训练、任务理解、意图识别、因果推理和模型迁移等关键方面。同时,还分享了一项最新研究进展,即将类人语义的概念图谱融合到大模型中,并讨论了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潜力。

从实训教学到科研攻关

在科研方面:主要关注多模态融合模型优化、聚神智能学习、科研攻关和智能体任务编排研究。此外,还讨论了公共服务领域,如教育均衡、康复辅助和老龄化问题。

产教融合方面:包括教学应用、科研合作和项目开发。鼓励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基于平台做毕设课题,利用RGA自然语言进行机器人控制。

从清晰的五级路线图到突破核心瓶颈的前沿思考,再到高校落地的实用建议,本次讲座为人工智能、计算机、自动化等相关领域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洞见与方向。具身智能的突破,将不仅是技术的飞跃,更是机器真正融入并赋能人类物理世界的开端。

文章来源:UEG产教联盟